2018年8月5日,北京一对8岁双胞胎姐妹跟妈妈到青岛旅游,在黄岛区万达公馆南侧沙滩游玩时溺水身亡。
“当地人都知道这里暗流多。从卫星图上看,有明显的沙槽现象,很可能会有离岸流。”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副研究员张尧博士说。
据统计,大约90%的海边溺水是因为离岸流引起的,每年国内外有成百上千人死于离岸流溺水。离岸流为什么这么厉害?如何识别?万一遇到如何自救呢?
没有浪花,落潮时危险更大
离岸流是在海面波浪的辐射应力及压力差作用下,海浪破碎后堆积至岸边的壅高水体再穿过碎浪带,回流入海的条带状表面流。离岸流流速大多在每秒0.3—1米,最快可达每秒3米,其长度可达30—100米甚至更长,流向几乎与岸线垂直,可将强壮的游泳者迅速拖拽入深水,引起溺水。离岸流,并没有浪花,很难引起人注意,但它已成为滨海休闲旅游的危险“杀手”。
不是暗流,总在岸边出没
当前,我国将游泳等列为高危险性体育项目,但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救生员培训等教材中几乎没有离岸流相关知识,公众和海滩救生员等通常把离岸流误认为暗流。认知错误和警惕性的缺乏造成很多热点旅游区出现大量溺水事件,增加了救援工作量、滨海旅游安全管理难度。
“其实离岸流是海浪和浅滩地形共同作用的一种表面流,通常发生在岸边,不会将人向下拖拽;而暗流则多为深水区域水体中下层的内流,可能会把人往下拖拽。两者发生的深度、机理和强度截然不同。”张尧说。
精准预警,有待逐步推进
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会同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南海预报中心、南海环境与规划研究院、相关省市海洋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赴山东、广东、海南、厦门四地开展离岸流风险现场排查,评估各海滩浴场离岸流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这是国内首次开展的相对较系统的离岸流现场调查工作,形成并实践了相关技术方法,可准确定性、相对定量地对离岸流风险进行判定。此外,还首次开展了环保染料示踪试验,利用倾倒环保燃料配合无人机拍摄,定量评估离岸流的流速、流幅、流态,在我国浅海海滩拍摄到完整的巨大离岸流形态,尺寸堪比美国、澳大利亚等深海岸线捕捉到的离岸流。
去年开始,在海南等重点滨海旅游区,游客已能见到“如果不慎被卷入离岸流”的安全提示标识。
张尧强调,当旅游区出现这样的标识并不代表该区域危险,不能旅游了,而是为了科普和警示离岸流现象以及安全注意事项,提升滨海旅游安全和公众意识,今后将在更多沿海地区推广更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和公众警示工作,此外将逐步推进离岸流的精准预警。
专家支招:如何判断离岸流
离岸流通常从岸边高处更加容易判断,多为有白色泡沫或浑浊泥沙等集中漂离岸边并流向深水的相对平静水域;低潮、大浪、夏季时更容易产生离岸流,去海滩前确保查阅当地落潮时间,要保持警惕,阳光明媚的平静天气仍然有可能发生离岸流;浅滩沙槽、海岬、礁石或结构物附近也是离岸流高发区域; 到海滩时先和救生员进行交流了解海况,并寻找离岸流警示牌,尽量在救生员的视线范围内游泳或冲浪;确保您擅长游泳,不要独自下海。
上一篇:掰响手指容易 “掰清”原因很难
下一篇:人类基因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