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之家

李艳:“少年对话院士”外的对话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10/19 16:40:46
字体显示:  【】  【】  【

编者按:

      展时代之风采,涵科技之神韵。“优秀科技工作者选树”是区科协于2018年开始的一项为鼓励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岗位建功的科普宣传活动。5年来,共有100名科技工作者荣获该称号。在此基础上,正逢党的二十大召开,我们将其中15位优秀科技工作者进行展播。

      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我区不断实现更高水平科技创新的基础,是建设科技强区、现代化强区的关键。我们将更加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也将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愿我区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征程上团结协作、尽显才华!
      让我们一起 喜迎二十大 追梦新时代 奋进英雄城!

责任如炬,照亮前行的路;勇于担当,传播科学之光

优秀科技工作者

岗位建功风采录

李艳

      2022年6月30日下午,《江城科学讲堂》栏目“少年对话院士”第五场——《医路传承,立德树人》节目录制在新洲一中举行。莘莘学子对话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医学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

      “感动,震撼。”“灵魂之作!”“陈院士,我要报考医学院!”当现场学生满含热泪发出震耳发聩的肺腑之声时,作为执行策划的我,不由攒紧手中已修改至第15版的录制方案。此刻,导演、主持、导播、摄像等二十多位记者和教师正凝神坚守各自岗位。多少个彻夜不眠的疲惫、困顿一瞬间烟消云散。科普!值得!

科普的第一目标是“到达”


      今天的科学普及就是明天的科技创新。《江城科学讲堂》栏目创办6年来的作品,记录的是武汉科技创新发展和科学普及的坚实足迹和辉煌历程。在这条艰辛而光荣的道路上,她始终以积极宣传党的科技强国主张、呈现武汉科技创新成果、报道在汉科学家的励志故事为己任。进入新时代,栏目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科教资源丰厚的武汉,坐拥80多位两院院士。如何让优质的科普节目,“到达”最需要的受众?我们提出了“高端资源普惠化”的设想:请院士进校园,与中小学生对话。

       “少年对话院士”——如此大胆的创意,在我国科普界、传播界极为罕见。

对话的首要前提是“走近”


       作为当代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两院院士创造了累累科技硕果,对人类文明进步影响深远、贡献巨大。然而,要实现科学大家到科普大咖的“蝶变”,建构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对话,制作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科普节目,又谈何容易!市科协郑华主席曾意味深长地说:怎样让受众想听、听得懂并且照着做,对于专家而言,做好科普工作的难度有时不亚于做科研。一头是40后50后的科学大师,一头是00后10后的青少年,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对话鸿沟以何弥合,何以弥合?我们的策略是:走近,再近些。




      为和学生相向而行,回旋加速器专家樊明武院士数易其稿,不厌其烦与编导组多次商议、对话、设计情景;中秋佳节举家团圆时,桥梁专家秦顺全院士独自坚守办公室一边吃着泡面,一边乐呵呵修改科普讲稿;年过九旬的“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亲力亲为花费一周时间制作科普PPT,以确保每一页精准无误……每一个故事都生动震撼,每一位专家都感人至深!



传播的生命在于“创新”


        让每一期节目成为经典。这是我们矢志不渝地追求,也是掷地有声的承诺。互联网在中国普及已20多年,当新媒体“将平民和牛顿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如果我们满足于重复过往的经验,重复已有的内容,重复陈旧的表达,哪怕制作设备水平再高,也很容易显得僵化空洞,很难达到高质量科普效果。基于新板块,我们提出一系列制播新要求:提升科普观点生产能力、话题设置能力、集团作战能力、表达创新能力;着力在思想内涵上做加法,在节目篇幅上做减法,在传播效果上做乘法,在思维定势上做除法。以“到达”为目的的栏目“领衔之作、点睛之作”,徐徐启幕。
      “少年对话院士”是栏目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持续不断的接力和跋涉中,学生、教师、同行、专家、院士、市科协和台领导给予这个品牌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感谢!感恩!我们唯有沉下心来、下苦功夫、精心打磨,才能创作出不负时代的科普精品、科普经典。
       时代在变,技术在变,传播形态也在不断改变,不变的是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是围绕大局、服务大众的武汉教视精神。而武汉校园所发生的积极变化,正是对我们工作最崇高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