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建在哪种岩石上更合适?”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下,一群孩子手捧刘汉生编写的研学手册,搭完桥梁模型,便对着几种岩石敲敲打打,讨论起来。刘汉生是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湖北省富硒产业研究院)的一名工程师,被同事们称为“科普多面手”。他负责编写的“湖北地质之最”系列科普文,在学习强国定期推出;出版科普图书《漫游矿物世界》,被自然资源部评为优秀科普图书;2021年被评为湖北省全国科普日先进个人,入职以来所在单位年年被省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单位。
创新形式 线上线下齐头并进
刘汉生在读研期间就在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主讲科普讲座、开展研学活动。毕业后,刘汉生来到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专职从事地学科普工作。“和生物学、信息科学相比,地球科学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刘汉生说。他开展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乡村三十余场,呼吁社会各界关爱地球,保护生态环境;他采用“楚小岩”卡通形象互动、化石修复体验、地质标本展陈等多种形式向大众普及地学知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多次被《中国自然资源报》和省内各大媒体报道。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科普活动有时无法开展。面对困难,刘汉生创新活动形式,在央视频、哔哩哔哩等app开辟省地科院直播平台,组织多场科普直播。为了做好一场直播活动,刘汉生写剧本、现场踏勘、联系搭档,现场彩排、协调拍摄,常常工作到深夜。科普直播要接地气,刘汉生在汉阳龟山从地质角度解释万里长江第一桥为何修建于此;在江夏用海贝化石介绍武汉的沧海桑田;科普直播要有新意,刘汉生积极联系省内知名科普场馆,分别与中国桥梁博物馆、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和湖北科技学院生命科学标本陈列馆联合开展“地质+工程”“地质+农业”“古生物+解剖学”的跨界直播活动,其中“古今生物,一探究竟”在全国科普日官网点击率达12万人次,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
内外兼修 精进专业技术水平
为不断精进专业水平,提升传播科学知识的能力,刘汉生走遍武汉市七十余处地质文化资源点,拍摄了800余张照片,规划了四条科普研学路线。他几乎把工作之余的时间全花在了学习上,不仅广泛阅读,而且主动请教一线科研人员,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与经验。科研讲究“深”,常常是连续多年专攻一个问题;科普却是要“广”,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刘汉生家距单位较远,单趟往返时间是一小时,地铁上,他不是在微信公众号看科普文,就是在哔哩哔哩看科普视频。不只是汲取自然科学科普作品的先进经验,还积累了很多历史人文知识,以求在科普创作时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为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刘汉生在工作之余自学教育学,考取了高中教师资格证;参加湖北省科普讲解大赛,荣获三等奖。
打造品牌 讲好湖北地质故事
作为主要负责人,刘汉生在中宣部学习强国app定期推出科普文“湖北地质之最”,介绍湖北省最具特色的矿产资源、古生物化石、地貌景观和岩石地层,目前已超40期。2021年,他编写的研学教材《探秘城市计划1.0:搭建我的第一座桥梁》在国家版权局登记。从主讲科普讲座到创作科普作品,从传播地球科学知识到宣传地质科技成果,刘汉生在科普之路上从未停下脚步。“科普不是煮饭,而是酿酒。”刘汉生说,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创新方法,才能把地质成果酿成一坛科普“美酒”。
科技工作者心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识地球,从学习我们生活中的地质知识开始,从了解我们湖北的沧海桑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