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8/4 11:42:40
字体显示:  【】  【】  【

鄂政办发〔201649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湖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7月19日


湖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6〕10号,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要求,为实现2020年湖北省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湖北省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以来,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我省各地各部门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联合协作,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扎实推进,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水平整体提高;科技教育与科普活动广泛开展、科普资源不断丰富、大众传媒特别是新媒体科技传播能力显著增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共建机制基本建立,大联合大协作的措施进一步完善,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2015年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547%,较2010年的311%提高了236个百分点,达到了国家提出的在“十二五”末实现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5%的目标,为“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各地公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不能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湖北的需要。主要表现在:面向农民、城镇新居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仍然薄弱,青少年科技教育有待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市场配置科普资源的作用发挥不够。“十三五”时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五个湖北”、打造“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注入发展新动能,助力创新型湖北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指导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工作主题,继承创新、拓展提升,开放协同、普惠共享,精准发力、全面跨越,推动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激发大众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潜力,为创新驱动发展、为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二)目标。到2020年,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长足发展,建成适应创新型湖北建设需求的现代公民科学素质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共科普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力争达到10%,超过国家下达我省869-976%的目标任务。

    ——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求,突出工作主题,弘扬创新创业精神,更加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宣传普及高新技术、绿色发展、健康生活等知识和观念,促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推动依靠创新驱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跨越提升。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学习实践能力明显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意识及决策水平不断提升,农民和城镇劳动者的科学生产生活能力明显提高,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有明显提升。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大幅增强。科技教育与培训体系基本完善,社区科普益民服务机制逐步建立,科普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进展,科普产业快速发展,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公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显著增多。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共建、社会动员、监测评估等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各方面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三、重点任务

    根据指导方针和目标,“十三五”时期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青少年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科技教育水平大幅提升。

    ——完善高等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大学生创新创造创业热情,提高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的能力。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学校科技教育和校外科普活动有效衔接。

    ——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农村中小学科技教育质量,为农村青少年提供更多接受科技教育和参加科普活动的机会。

    2.措施。

    ——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完善中小学科学课程体系和科技教育内容,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增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教学的横向配合。重视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继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加快推动绿色学校创建等活动。

    ——推进高中阶段的科技教育。鼓励普通高中探索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的跨学科探究活动。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科学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强化中等职业学校科技教育,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科技教育进课堂、进教材、列入教学计划,系统提升学生科学意识和综合素养。

    ——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积极组织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为青年提供将科技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的渠道、平台。

    ——大力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非正规教育的促进作用,推动建立校内与校外、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科技教育体系。广泛组织开展学校科技节、科技周、科普日、公众科学日、红领巾科技小社团、“科技之光”青年专家服务团等活动,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尊重自然、防灾应急、身心健康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的科技教育资源,积极参加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求真科学营等活动。拓展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渠道,鼓励中小学校利用科技馆、青少年宫、科技博物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各类科技场馆及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开展科技学习和实践活动。开展科技场馆、博物馆、科普大篷车、体育科学健身和科技体育进校园工作,探索科技教育校内外有效衔接的模式,推动实现科技教育活动在所有中小学全覆盖。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均衡配置科技教育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科技教育、科普活动融合发展。推进优质科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大力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青少年科普活动,满足青少年对科技、教育信息的个性化需求。面向农村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科技辅导、心理疏导、安全健康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科学素质、丰富生活阅历、增长见识。加强各类家长学校和青少年科普阵地建设,开展科技类亲子体验活动,搭建传播科学家庭教育知识的新平台,提高家长科学素质。

    分工:由省教育厅、团省委、省科协牵头,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经信委、民宗委、民政厅、人社厅、国土厅、环保厅、文化厅、卫计委、质监局、新闻出版广电局、体育局、食药监局、林业厅、旅游委、中科院武汉分院、社科院、地震局、气象局、文物局、省妇联等单位参加。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粮食安全等,贯彻党和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普及高效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乡村文明等知识和观念。

    ——加强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设,推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服务现代化。

    ——着力培养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进一步加大对湖北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科普工作的支持力度,大力提高农村妇女和农村留守人群的科学素质。

    2.措施。

    ——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加大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龙头企业高管、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等新型农业主体培训力度,着力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和青年农场主,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农业综合服务站(所)、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在农业科技培训中的作用,面向农民开展科技教育培训。围绕勤读科技书、争做新农民,深入开展“农家书屋科普示范行动”。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强化专家和导师辅导、举办农村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等方式,促进农村青年创新创业。深入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计划,着力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女农民队伍。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日、科技周、世界粮食日、世界地球日和全国土地日、全民健身日、健康中国行、乡村环保科普行动、农村安居宣传、科普之春(冬)等各类科普活动,大力普及绿色发展、安全健康、耕地保护、防灾减灾、绿色殡葬、农村环保知识和使用环保技术等科技知识和观念,传播科学理念,反对封建迷信,帮助农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民健康素养,建设美丽乡村和宜居村庄。

    ——加强农村科普公共服务建设。将科普设施纳入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等建设中,建好用好电子科普宣传栏,提升农村社区科普服务能力。深入实施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行动计划,发挥优秀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和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科普示范县(市、区)等创建活动,提升基层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加强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加大对循环农业、创意农业、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宣传推广力度。利用科普中国乡村e站,大力开展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充分发挥中国智慧农民云、科普中国服务云、中国环保科普资源网、中国兴农网、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等作用,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素质。

    ——加强对薄弱地区的科普精准帮扶。实施“三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加强“三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科普服务力度。大力开展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巾帼科技特派员、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组织开展“智爱妈妈”活动,努力提高农村妇女科学素质。

    分工:由省农业厅、省科协牵头,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科技厅、民宗委、民政厅、人社厅、国土厅、环保厅、文化厅、卫计委、质监局、新闻出版广电局、体育局、食药监局、林业厅、中科院武汉分院、地震局、气象局、文物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部门参加。

    (三)实施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引导更多劳动者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活动。

    ——围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生产方式转变,以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进城务工人员及失业人员的培养培训为重点,到2020年基本实现有培训愿望的劳动者都有机会参加一次相应的职业培训。

    ——推动职业技能、安全生产、信息技术等知识和观念的广泛普及,提高城镇劳动者科学生产和健康生活能力,促进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提升。

    2.措施。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全面推进高级研修、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岗位培训、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等重点项目,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参加跨行业、跨学科的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活动。

    ——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为基础,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举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城镇全体劳动者,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岗、定向等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安全生产培训和创业培训,基本消除劳动者无技能从业现象,提高城镇劳动者安全生产意识,避免由于培训不到位导致的安全事故。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大力提升职工职业技能。

    ——广泛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教育。大力开展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春潮行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家庭服务人员培训、城乡妇女岗位建功评选等活动,将绿色发展、安全生产、健康生活、心理疏导、防灾减灾等作为主要内容,发挥企业、科普机构、科普场馆、科普学校、妇女之家等作用,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广泛组织开展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镇的稳定就业和科学生活能力,促进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助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宜居。

    ——大力营造崇尚创新创造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科普示范助力企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继续深入推进“讲理想、比贡献”等活动,倡导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大程度释放职工创新潜力,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大对科技创新典型的发现、推荐、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

    分工:由省人社厅、省总工会、省安监局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科技厅、经信委、民政厅、卫计委、质监局、新闻出版广电局、食药监局、中科院武汉分院、地震局、气象局、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等部门参加。

    (四)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着眼于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执政水平、科学治理能力、科学生活素质,大力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科学理论的教育,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开展科技革命、产业升级等前沿科技知识的专题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的培训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培养,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推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更好地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措施。

    ——加强规划,把科学素质教育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长期任务。认真贯彻落实《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有关部署要求。严格执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在研究制定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规划时,突出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科技知识的学习培训以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培养,重点加强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各级各部门科技行政管理干部、科研机构负责人和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负责人等人员的教育培训。

    ——创新学习渠道和载体,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在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的学习。把树立科学精神、增强科学素质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干部培训院校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和班次,引导、帮助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不断提升科学管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鼓励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通过网络培训、自学等方式强化科学素质相关内容的学习。积极发挥“湖北省干部在线学习中心”“湖北荆楚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等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教育培训手段作用,满足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多样化学习需求。

    ——在领导干部考核和公务员录用中,体现科学素质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有关要求,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任职考察、年度考核中,强化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测试报考人员科学素质的相关内容并占一定比重。

    ——广泛开展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各类科普活动。办好院士专家科技讲座、科普报告等各类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普活动。继续在党校、行政学院等开设科学思维与决策系列课程。组织开展院士专家咨询服务活动,着力提升广大基层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

    ——加大宣传力度,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高科学素质营造良好氛围。加强科技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优势,增加科技宣传版面和时段,用好用活新媒体工具,推广发布一批优秀科普作品,大力传播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围绕科技创新主题,选树一批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的先进典型。

    分工: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人社厅牵头,省科技厅、经信委、国土厅、环保厅、文化厅、卫计委、质监局、新闻出版广电局、体育局、食药监局、林业厅、中科院武汉分院、社科院、地震局、气象局、文物局、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等部门参加。

    (五)实施科技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1.任务。

    ——构建科学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质和科技教育水平,建成一支优秀科技教师队伍。

    ——完善科技教育课程教材,满足不同对象科技教育和培训需求。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推动科技教育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

    ——完善科技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科技教育培训基地、场所的利用效率,保障科技教育与培训有效实施。

    2.措施。

    ——加强科技教育师资培训和研修。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科技教育专业或相关课程,培养更多科技教育师资。在教师培训中,加强科学教师科学素质能力培训,推动各地加大对科学教师以及相关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科技教育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加强各类人群科技教育培训的教材建设。结合不同人群特点和需求,不断更新丰富科技教育培训的教材内容。将科普工作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具有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防灾减灾、安全健康、应急避险、科学测量等相关科普内容,纳入各级各类科技教育培训教材和教学计划。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中科技教育的教材建设。

    ——进一步改进科技教育教学方法。发挥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大科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力度。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研究建立符合我国青少年特点、有利于推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高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体系。

    ——加强科技教育与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建设科技教育培训基础设施,重点加强农村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科技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布局现有科技教育培训基地、场所,不断提高使用效率。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中小学科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断丰富网络教育内容,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广泛共享。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职业学校、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社区学校等各类公共机构积极参与科技教育和培训工作。

    ——充分发掘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教育资源,健全科教结合、共同推动科技教育的有效模式。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科学教师培训、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有条件的中学科学教师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加强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推动高校师生广泛树立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

    分工:由省教育厅、人社厅、中科院武汉分院牵头,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经信委、民宗委、国土厅、农业厅、新闻出版广电局、体育局、林业厅、社科院、地震局、气象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等部门参加。

    (六)实施社区科普益民工程。

    1.任务。

    ——普及生态道德、尊重自然、绿色低碳、科学生活、安全健康、应急避险等知识和观念,提升社区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居民健康素养,促进社区居民全面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设。

    ——大力提升社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基层社区科普服务设施融合发展,推动城镇常住人口科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实施“科普益民计划”、“科普示范助力新社区行动计划”,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合理开展安全社区、健康社区、科学健身示范社区、气象科普示范社区、地震科普示范社区等示范建设,全面提升居民科学素质,助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2.措施。

    ——广泛开展社区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工作主题,深入开展科普日、科技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标准日以及科技、文化、卫生、安全、健康、环保、科学健身进社区等活动。组织开展社区气象、防震减灾、燃气用电安全、电梯安全以及社区居民安全技能、老年人急救技能培训等各类应急安全教育培训活动。面向城镇新居民开展适应城市生活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帮助新居民融入城市生产生活。

    ——大力改善社区科普基础条件。推动基层服务中心融合发展,在新建及现有的基层服务中心拓展科普功能。借助科普中国社区e站平台,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深入推进社区科普益民服务站、科普学校、科普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科普组织和人员建设。

    ——促进形成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居民参与的社区科普新格局。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中切实加强社区科普工作,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推动全省科普示范社区蓬勃发展。激发社会主体参与科普的积极性,面向社区提供多样化的科普产品和服务,动员驻区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社团、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相关单位开发开放科普资源,支持和参与社区科普活动。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和科普志愿者组织的作用,组织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科普活动,发挥党员先锋岗、工人先锋岗、青年文明岗、巾帼文明岗以及在社区有影响和号召力人士的带动作用,加强社区科学文化建设,助力和谐社区、美丽社区建设。

    分工:由省民政厅、省妇联、省科协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教育厅、科技厅、民宗委、国土厅、环保厅、卫计委、质监局、新闻出版广电局、体育局、安监局、食药监局、中科院武汉分院、社科院、地震局、气象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等部门参加。

    (七)实施科普信息化工程。

    1.任务。

    ——以科普信息化为核心,推动实现科普理念和科普内容、表达方式、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行和运营机制等服务模式的全面创新。

    ——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供给能力,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科普与艺术、人文有机结合,推出更多有知有趣有用的科普精品,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

    ——提升科技传播能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实现多渠道全媒体传播,大幅提升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水平。

    ——推动科普信息在社区、学校、农村等落地应用,提升科技传播精准服务水平,满足公众泛在化、个性化获取科普信息的需求,定向、精准推送科普信息。

    2.措施。

    ——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充分运用“科普中国”,创建科普新格局,组建科学传播专家库,强化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打造“荆楚科普快车”湖北科普信息化品牌。加强科普信息化的迭代建设,不断推陈出新,运用各种新的技术手段,实现科普服务迭代发展。深入探索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科普公共服务新模式,进一步把政府与市场、需求与生产、内容与渠道、事业与产业有效连接起来,实现科普的倍增效应。

    ——繁荣科普创作。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以及科技成果普及、健康生活等重大选题,支持科普创作人才培养和科普文艺创作。大力开展科幻、动漫、视频、游戏等科普创作,推动制定对科幻创作的扶持政策,推动科普游戏开发,加大科普游戏传播推广力度,加强科普创作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强化科普传播协作。制定鼓励大众传媒开展科技传播的政策措施。引导省内主要新闻媒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扶持科技宣传报道做大做强。支持电视台、广播电台制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适合在电视、广播电台和互联网同步传播的科普作品,增加播放时间和传播频次,办好电视科普频道。鼓励报刊和网站增加科普内容或增设科普专栏。组织参加科技类全国电视大赛,营造全社会学科学的浓厚氛围。创新科普传播形式,推动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科普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上深度融合,实现包括纸质出版、网络传播、移动终端传播在内的多渠道全媒体传播。组织开展科技宣传报道编辑记者学习培训,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与科技传播能力。

    ——强化科普信息的落地应用。依托湖北科普网、科普旅游示范、科普快车等,精准地将科普信息资源送达目标人群,满足公众对科普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强化移动端科普推送,支持移动端科普融合创作,鼓励科研机构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建设和运行有影响力的科普公众号,强化科普头条新闻推送,促进科普活动线上线下结合。

    分工:由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牵头,省教育厅、科技厅、经信委、民宗委、民政厅、国土厅、环保厅、农业厅、文化厅、卫计委、质监局、体育局、安监局、食药监局、林业厅、旅游委、中科院武汉分院、社科院、地震局、气象局、文物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等单位参加。

    (八)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1.任务。

    ——增加科普基础设施总量,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布局,提升科普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实现科普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推进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开放,优化科普资源配置,拓展公众参与科普的途径和机会。

    2.措施。

    ——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制订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地基本建设计划。制定完善各类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规范标准和运行机制,研究建立科普基础设施的评估体系,开展监测评估工作。

    ——创新完善现代科技馆体系。突出信息化、时代化、体验化、标准化、体系化、普惠化、社会化,推动由数量与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向提升科普能力与水平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实体科技馆为龙头和基础,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虚拟现实科技馆、农村中学科技馆、数字科技馆为拓展和延伸,辐射基层科普设施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发挥自然博物馆和专业行业类科技馆等场馆的科普资源集散与服务平台作用。大力推动虚拟现实等技术在科技馆展览教育中的应用,以“超现实体验、多感知互动、跨时空创想”为核心理念,研发可复制、可推广的虚拟现实科技馆,生动展现科技前沿。建立健全科技馆免费开放制度,提高科技馆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具备科技教育、培训、展示等多功能的开放性、群众性科普活动场所和科普设施。加快建设农村中学科技馆、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农村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加强科技场馆及基地等与少年宫、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联动,拓展科普活动阵地。充分利用线上科普信息,强化现有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

    ——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按照“一大十中百小多专”(一个大型馆、十个中型馆、百个小型馆、多个专业馆)要求,加快省科技馆新馆建设,加强市州区域龙头科技馆建设,加强县域科技馆和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的改造和功能升级。推动流动科技馆“广覆盖、系列化、可持续”,实现流动科技馆服务的公平普惠。加大科普大篷车服务范围,增强为基层群众服务能力。鼓励和支持综合类博物馆和专题类博物馆展示、讲解藏品所蕴含的科学内容。评选公布一批博物馆为科普教育基地,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及企事业单位等,因地制宜建设和发展一批专业或产业科技博物馆。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林业、地震、气象等行业类、科研类科普教育基地。制定完善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制度,加强工作考核和动态管理,提升服务能力。推动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各类培训基地和文化场所等增加科技教育内容,引导海洋馆、主题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动植物园、考古遗址公园、旅游景区、地震台站、地震遗址遗迹等公共设施增强科普功能。

    ——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开放。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工程中心(实验室)、科技社团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修复室和其他科技类设施,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充分发挥天文台、野外台站、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高端科研设施的科普功能。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对公众开放研发机构、生产设施(流程、车间)或展览馆等,推动建设专门科普场所。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人才和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开展科普活动。

    分工:由省科协、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经信委、民宗委、民政厅、人社厅、国土厅、环保厅、农业厅、文化厅、卫计委、质监局、体育局、食药监局、林业厅、旅游委、中科院武汉分院、地震局、气象局、文物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部门参加。

    (九)实施科普产业助力工程。

    1.任务。

    ——研究制定科普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以及技术标准、规范。

    ——促进科普产业健康发展,大幅提升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有效支撑科普事业发展。

    2.措施。

    ——完善科普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开展科普产品和服务发展相关政策研究,推动制定科普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将科普产业纳入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范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科普社会资源的功能。

    ——推动科普产品研发与创新。依托科普机构、科研机构、产学研中心等建立科普产品研发中心,开展科普产品和服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研发推广,增强科普产品和服务的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开展科普创作和产品研发示范团队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产品转化,探索科技创新和科普产业结合的有效机制。

    ——加强科普产业市场培育。利用科普活动、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场馆、科普机构等有利条件,发挥集成效应,通过竞赛、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搭建科普创客空间,支持创客参与科普产品的创新、创造、创业。鼓励建立科普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努力打造科普龙头企业,形成科普产业集群,实现集约发展。搭建科普产品和服务交易平台,加大政府购买科普产品和服务的力度。

    分工:由省科技厅、省科协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经信委、民宗委、财政厅、人社厅、国土厅、环保厅、农业厅、文化厅、卫计委、质监局、新闻出版广电局、体育局、安监局、林业厅、旅游委、中科院武汉分院、社科院、地震局、气象局、文物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部门参加。

    (十)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1.任务。

    ——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选拔一批高水平科普人才,壮大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推动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优化科普人才结构。

    ——建立完善科普人才激励机制,推动科普人才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增强适应现代科普发展的能力。

    2.措施。

    ——完善科普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制度。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科普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的政策研究,推动制定科普学科发展、科普专业设置、科普人才评价标准等相关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普人员积极性。

    ——加强科普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深入推进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总结推广经验,加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力度。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组织、企业与相关机构建立完善科普人才继续教育基地,以科普组织管理、科技教育、科技传播、科普活动组织、科普经营管理等从业者为重点,围绕科普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等,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扩展新视野、提升创新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科普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加强科普专业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社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作用,搭建科学传播服务平台,发展壮大科学传播专家团队,深入开展科学传播活动。结合科技教育和课外科普活动,重点在中小学校、科普场馆、青少年宫等建立专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依托基层各类组织,动员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气象信息员、中小学教师和科普志愿者等担任科普宣传员,实现乡村社区科普宣传员全覆盖。结合各类社区科普设施和活动,发展壮大社区科普队伍。充分发挥企业科协、企业团委、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作用,结合职工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和各类科普活动,培养和造就企业实用科普人才。

    ——大力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完善科普志愿者组织管理制度,推动各级各类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建立科普志愿者社团组织,开展科普志愿者交流、培训、经验推广等工作。搭建科普志愿活动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在各类科普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规范记录科普志愿者的服务信息,建立完善科普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鼓励老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中学生、传媒从业者参与科普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科普志愿者动员机制,发展应急科普志愿者队伍。

    分工:由省科协、省科技厅、人社厅牵头,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经信委、民宗委、民政厅、国土厅、环保厅、农业厅、文化厅、卫计委、质监局、新闻出版广电局、体育局、食药监局、安监局、林业厅、旅游委、中科院武汉分院、社科院、地震局、气象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部门参加。

    四、组织实施和保障条件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负责领导《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和本实施方案的分工安排,将有关任务纳入本部门本系统的相关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省科协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做好日常沟通联络工作,会同有关方面共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各市(州)、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负责领导当地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要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重点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要专项研究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开展督促检查和调查研究。要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实施方案。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为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提供保障,全面推进本地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二)建立长效机制。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政府逐级签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责任书,形成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建立部门协作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机制,通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重点行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项目化共建管理、科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等协调机制,共同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完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体系,每年开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和全省科普统计工作,客观反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情况,为《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和监测评估提供依据。

    建立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机制。根据省科技计划改革的进程,适时研究制定在省科技计划中增加科普任务的措施与办法,将科普工作作为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验收时对科普效果进行评价,提高科普成果在科技考核指标中所占比重。完善科技报告制度,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实时普及。中科院、工程院在我省的院士专家带头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充分发挥科技社团联系科技工作者及科普创作团队的作用,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的新途径。

    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全国(省)科普教育基地等创建活动,进一步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良性机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加强科普的省际、国际交流与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提高我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影响力。

    (三)提供保障条件。在省、市(州)、县(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关专项以及有关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法律法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湖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条例》的贯彻落实工作。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长远发展规划,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供政策保障。

    各地根据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科普经费的投入水平,并将科普经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省、市(州)、县(市、区)合理分担科普财政投入。各有关部门根据承担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任务,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所需经费。加强对科普经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经费等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绩效考评,确保专款专用和使用效果。通过众筹众包、项目共建、捐款捐赠、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四)进度安排。

    ——启动实施。2016年,推动和指导各地制定本地“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实施方案并启动实施工作。做好“十三五”《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动员和宣传工作。

    ——深入实施。2017-2020年,针对薄弱环节,继续完善工作机制,解决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启动我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长远发展战略研究工作。

    ——总结评估。2020年,组织开展督查,对“十三五”期间和《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进行总结和全面评估,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表彰奖励或通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