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莹 通讯员 沈力)4月22日下午,2021年江汉区“科学家江汉社区行”启动仪式暨首场活动在江汉区文化馆举办,活动特邀武汉地质大学教授徐世球讲授“沧海桑田4亿年中,武汉环境变迁”的故事。武汉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郑华出席并致辞,江汉区政府副区长张智勇出席并讲话,武汉市科协科普部部长彭竹春,武汉科技报社副总编辑饶建平,前进街工委书记袁宁,江汉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杨艳等出席。
郑华在启动仪式上致辞,她表示普惠、精准的科普,是科协人践行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最好体现。“科学家江汉社区行”是一个平台,也是一根纽带。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学者专家、更多的互动交流、更丰富的科普产品走进社区,为居民、为百姓带去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希望江汉区科协立足实际,勇于创新,为提升武汉公民科学素质作出新贡献,为党的百岁诞辰献礼!
张智勇表示,科学普及是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基础,要加强科普工作,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要充分利用好“科学家江汉社区行”这个品牌活动,引领以科学家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重任,化作一场场好雨,及时帮助江汉居民科学素质方面的茁壮成长,为助力江汉经济发展、建设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区而夯实基础!
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郑华等参会嘉宾为江汉区5家获评武汉市科普教育基地(2021-2025年度)的单位授牌。
“武汉众多湖泊特别是东湖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才形成的,通过辨别岩石成分可以推测武汉海洋和陆地的变迁,武汉市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四分之一,有165条江河,166个湖泊,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把水的文章做好,武汉将来大有可为……”4月22日也是世界地球日,徐世球以幽默的语言和鲜活的案例从“远古洪荒、江湖探秘、江城水韵、人水和谐”四个方面为大家呈现了一场气势恢宏的四亿年地球地质变迁史,生动地描绘出武汉的前世今生。
大约在四亿多年前,当时武汉所在地属于海洋内富饶的地段。“通过研究一块岩石标本的形状、颜色和触感,可以判断出武汉的地质年代和形成原因,从而知道在什么时期武汉是海洋,什么时候又变成了陆地。”徐世球说,“城市与水的关系牵扯到每一个人的生活。虽然武汉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但想想世界上有那么多严重缺水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要节约用水,为保护武汉水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家知道,武汉什么时候被叫做江城吗?”互动环节,徐世球向大家提出了一个“专业”问题,前进二路小学六年级关妍琦马上举手,落落大方的回答:“武汉的'江城'之名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出处源于唐朝大诗人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千古绝句。”徐世球给这个博学的小学生点赞并赠送了两颗水晶石,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任冬社区党委书记肖平认为,本次科学家进社区活动十分有意义,居民详细了解了武汉地质发展的历史,对节水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也有效促进了居民学科学的积极性,希望以后能多多开展类似活动。
据了解,“科学家江汉社区行”活动是江汉区科协于2018年主办的一项科普公益活动,至今已有25名科学家、专家先后走进江汉辖区,吸引了2万多人次社区居民热情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