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之家

江汉区先进科技工作者 | 曾燕飞:为战“疫”一线提供技术保障 守好城市地下排水安全防线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6/4 13:16:19
字体显示:  【】  【】  【

<曾燕飞>
江汉区水务和湖泊局
水务工程规划建设管理科科长


为战‘疫’一线提供技术保障 
守好城市地下排水安全防线


    曾燕飞,女,1974年5月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大学学历,200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江汉区水务和湖泊局水务工程规划建设管理科科长。


为排水管网“输液”忙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接到任务:为防止病毒通过污水和废弃物传播,辖区内排水管网均要进行二次消毒杀菌。
    这对于干了20多年排水管网维护工作的曾燕飞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排水管网内污水流动,持续消杀如何实现?药剂量如何把握?
既没有经验可借鉴,也没有教科书可查阅。
    疫情期间,她穿行在多个疫情防控消杀点,凭着一股儿钻劲,摸索出一套排水出口二次消毒技术方案,获武汉全市推广应用。


仅用3天时间完成技术创新


    “特殊时期不能大面积疏捞,风险太大。”1月25日,曾燕飞带着排水队前往武汉协和医院巡查。出于职业敏感,她提醒排水队员,对于管道淤泥一定要采取冲洗,不能像以往那样打捞出来。
    医院是疫情重点防控区域,它所产生的污水、废弃物由其内部消毒设施处理后,通过市政管网接入污水处理厂。
    “接入市政管网的节点,就是消杀的重点。”曾燕飞快速作出判断,按医院收治人数总量测算污水排放量,因地施策实时配比药剂投放量。
    一开始,水务工人采取打开窨井盖,一次性投放次氯酸钠的方式消杀。但很快,曾燕飞发现问题:排水管网内污水是流动的,粗放式一次投药不能起到持续消杀作用。
    “这是个精细活,不能粗放喷洒。”曾燕飞回到办公室,开始琢磨如何精细化定量持续消杀。
    3天时间里,她找来各种大小的桶,1吨的桶接上水龙头,40斤的桶配水打点滴的针管,做各种实验。以滴漏的方式,及时加注药液,可实现药剂浓度适中,消杀过程持续,且操作便捷实用。
    凭着执着的专业精神,她探索出一套排水出口二次消毒技术方案,完成从粗放式一次投药到精细化定量持续消杀的技术创新。“通过摸索创新,为战‘疫’一线提供技术保障,目的就是保护水环境,坚决不让病毒侵入水系统。”曾燕飞这样说。


一点一策,守好城市地下排水安全防线


    随着医疗收治点位的不断增加,消杀点位如何选择,各路段各区域排水管网结构不同,时间紧,任务重。
    曾燕飞率先下沉隔离点,对辖区内方舱医院、定点医院、隔离留观酒店和确诊病例居住的小区,逐一确定排水管网外围消杀点位,并同排水队业务骨干会商决策,确保在病人入住前,消杀准备工作到位。
    从1月29日最初20多个消杀点位,到后来增加到50余个,全部实现24小时持续消毒。
    3月2日10时,江汉区民意四路,一家隔离酒店外。消杀队队员夏凤喜和武敏,将40斤的消毒桶扎个小孔,插入输液管,不一会儿,消毒水就顺着针管滴入下水道。
    “现在流程优化了,而且操作简单。”夏凤喜自豪地说,以前跑10个消杀点,一天都跑不完。如今,50多个消杀点一天就能跑下来。
    50多个消杀点,一点一策,每个点位根据隔离人数计算投放剂量。水务工每日定期巡查各点位消毒药品是否正常并进行登记,将操作流程发送至工作人员,做到人人知晓。
    排水管网消杀地点是疫区敏感地带,曾燕飞牢牢把握“管行业就要管安全”这条底线,邀请市水务系统专家组审定消杀预案,到消杀一线现场讲解操作规程;邀请专业消杀公司技术人员,联合疏捞工人组织消杀疏浚演习;设置防疫检验点,所有一线工作人员外出前,都要进行一次全面消毒处理,分配防护物品,提示注意事项。
    曾燕飞带领着这支40余人的水务消杀队,将病毒的二次污染消杀在排水管网入口,守护着城市地下排水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