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以案释法|朋友借车出事,为什么车主也成了被告?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10/23 15:21:17
字体显示:  【】  【】  【

      一桩交通事故,为何让车主也成了被告?法院的判决书,给所有车主敲响了警钟。
基本案情
      老张购置了一辆新车,并为车辆购买了交强险和商业险。朋友老李向他借车出差,老张碍于情面,将车借给了老李。出差途中,老李驾车与骑行电动车逆行未佩戴头盔的小赵相撞。事故发生后,老李见小赵还能站起来,误以为无大碍,不顾小赵的呼唤便驾车离开现场。小赵随后拨打120急救电话并报警。
      经交警部门认定,老李在事发前一周因醉驾已被吊销驾驶证,属于无证驾驶,且存在逃逸行为,负事故全部责任。小赵经鉴定构成九级伤残,遂将老李、老张和保险公司诉至法院,保险公司以老李无证驾驶及逃逸属于商业险免赔情形为由抗辩。
法院审理
      法院审理认为:老张作为车辆所有人,未尽到管理义务,将车辆出借给无驾驶资格的老李,存在一定过错,应对小赵的损失承担20%的赔偿责任;老李承担80%的赔偿责任。保险公司已就免责事项履行明确提示说明义务,仅在交强险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对于超出交强险限额的损失,由老李和老张过错比例分担。
      保险公司在向小赵履行赔偿义务后,随即向老李和老张提起追偿诉讼,要求返还交强险已支付的赔偿款,老李和老张追悔莫及……
法官提醒
      2024年,鄂城区人民法院共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800余起,较2023年上升约20%。实践中,此类纠纷的法律关系相对简单,事实较为清楚,处理难度低于其他类型案件。然而,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在维权过程中仍常遇波折。
      为此,鄂城区人民法院结合审判实践及上述案例,梳理出以下风险点,提醒广大群众提高警惕、防患未然:
      1.投保不可贪便宜,认真挑选听建议
      法律规定,机动车必须投保交强险。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损失的,首先由交强险承保公司在限额内赔偿。超出部分,可通过商业险获赔。因此,交强险是法定必需,商业险也应尽量配置,以增强事故保障。
      需警惕的是,市场上某些所谓“交通安全统筹”产品,虽“保费低、保额高”,但并非正规商业保险,运营机构通常不具备保险资质,一旦出险,这些机构往往失联或跑路,将大幅增加车主维权成本。建议选择信誉良好、服务完善的大型保险公司,多方比较、审慎投保,避免陷入理赔困境。
      2.借车之前需考量,自己的车自己管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负有管理义务,出借车辆需谨慎。借车前应了解借车用途,核实借车人是否具备相应驾驶资格,驾驶证是否被吊销或失效。同时,严禁将车辆借给饮酒、吸毒、服用违禁药品、患有妨碍安全驾驶疾病等人员。
      案例中老张未核实老李的驾驶资格,未尽管理义务,存在过错,故被法院判决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借车时除了确认“会不会开”,更要核实“有没有证”。否则可能因过错而承担法律责任。
      3.行车路上多注意,发生事故要报警
      行车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途经人流、车流密集路段应减速慢行,注意礼让行人。发生事故后应立即停车,检查人员伤亡情况,及时送医或拨打120,同时报警并通知保险公司,协助处理理赔事宜。切勿擅自离开现场,否则可能被认定为“逃逸”。
      案例中老李因离开现场被认定为逃逸,不仅承担事故全责,还导致商业险拒赔,并面临保险公司追偿,后果严重。切记:酒后驾驶、无证驾驶等行为不仅违法,也将使自身陷入法律与经济的双重风险。
      4.私下调解多商量,深思熟虑莫着急
      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或者财产损害,可与对方协商赔偿事宜。若损失轻微、双方无争议,可选择“私了”,但务必保留转账记录、聊天记录或书面协议等证据。如伤情或财产损失较重,应待情况稳定后再协商赔偿金额,避免因估算不足导致后续维权困难。
      5.电动车上路要小心,遵守交规讲安全
      骑行电动车须佩戴安全头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在非机动车道内靠右行驶,严禁逆行。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应靠边行驶,通过路口时减速观察,不闯红灯、不斜穿马路,避免因观察不足引发事故。
      非机动车也需礼让行人。如果与行人发生交通事故,因多数非机动车未投保,相关损失由驾驶人自己承担。如车速过快致人伤残,高额赔偿金将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6.理赔准备要做足,证据材料不能少
      交通事故伤情稳定后,应及时向责任方或保险公司提出理赔。人身损害赔偿需准备齐全材料,包括医疗费发票、病历、检查报告、购药凭证等。如需休养,应请医生明确记载天数和注意事项。误工损失需提供劳动合同、工资流水、纳税证明等。
      伤情严重可能构成伤残的,可通过司法鉴定确定伤残等级。同时应主动核实对方车辆保险情况。所有与交通事故有关的材料均应妥善保管,确保维权过程顺利。
      7.赔偿标准有规定,心理预期不可高
      交通事故涉及的死亡抚恤、伤残等级、误工护理等赔偿项目均有法定标准。切勿听信“闹大赔多”“找关系多判”等不实传言,建议在起诉前申请诉前鉴定或行业调解,以节省时间与成本,调解书经司法确认后具有强制执行力,是高效维权的优选途径。
      8.法定义务要履行,将心比心少祸端
      作为事故责任方,如被法院判决赔偿,应主动履行义务,自动履行可避免逾期利息、保全个人信用,也有助于矛盾化解、回归正常生活。拒不履行将面临法院强制执行,包括查封财产、罚款拘留、纳入失信名单等。如恶意逃避或以暴力抗拒执行,可能构成“拒执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钱财虽可贵,诚信价更高。请将心比心,体谅事故给他人带来的痛苦,主动承担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