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武汉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5/5/8 10:25:15
字体显示:  【】  【】  【

(2011—2015年)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6〕7号,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和《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为完成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2020年目标任务,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时期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阶段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公民科学素质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价值的强大动力,是促进科技进步、引领未来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支撑和基础。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促进我市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把我市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2006年《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市委、市人民政府把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武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强科学素质建设工作,较好地实现了“十一五”时期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2010年我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4.2%,比2005年的3.3%提高了0.9个百分点。目前,全市建立起了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体系,市、区人民政府已将科普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政府绩效目标考核指标体系,科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科普队伍日益壮大,形成了上下相联、左右相通的工作格局,建立起了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机制。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全面推进,主题科普活动深入开展,科普基础条件支撑体系进一步稳固,科普资源互联互用、共建共享的公共科普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深化 “两型社会”、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面向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工作亟待强化;科学基础教育与大众传媒科技传播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普资源整合力度还不够,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普事业投入不足,科普产业培育和发展不够,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科学素质工作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各区、各部门和单位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面落实我市“科教兴市”战略,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认真贯彻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促进我市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大力加强全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智力支持,为“两型社会”、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1.政府推动。在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下,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局面。 
    2.全民参与。动员全民参与,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3.提升素质。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促进和谐。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显著发展,公众获取科学技术知识渠道进一步拓宽,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更加理性和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得到提高。
    1.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继续突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工作主题,重点宣传低碳经济、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推动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持续提升。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有显著提升,城乡居民之间科学素质差距逐步缩小。公民科学素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3.科普工作队伍不断壮大。稳定专职科普工作者队伍,发展兼职科普工作者队伍,扩大科普创作队伍,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形成专家与群众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多层面的科普工作队伍。
    4.公共科普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形成多层次的公共科普服务平台。
    5.《科学素质纲要》组织领导和评估督查体系更加健全。各级领导更加重视、部门配合更加得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评估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领导和评估督查体系。
三、重点任务
    根据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1.主要任务
    (1)宣传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市市情,重点宣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等内容,使未成年人不断提高科学认知水平,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着力提高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3)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的成果,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农村未成年人尤其是女童、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多参与科学教育与培训和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其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自我发展的能力。
    (4)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使其具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2.主要措施
    (1)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实施科学教育。学前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义务教育注重学生的品行培养,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科技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高中教育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推进科学课程的深入实施。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普及节能环保、心理生理健康、应急安全避险、低碳经济等新科学知识。开展馆校结合试点,鼓励中小学校利用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资源,推进科学课程教学,开辟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3)丰富校外、课外科学教育活动。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楚才杯”作文竞赛(科普科幻类)等科技类竞赛活动,组织青少年科普夏令营,提升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开展院士专家进校园(社区、科普基地)、科普大篷车、科普宣传车进校园(社区、科普基地)、走进科技馆、科普剧进校园、科普竞赛进校园等活动。广泛开展学生进实验室、动手做科研、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等活动。开展节能环保的校外、课外活动,让未成年人亲身体验环保行动对生活的益处。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和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专家进校园(社区)、走进科学殿堂等活动,组织科学家与青少年面对面的科技交流活动。面向乡村学生、农民工子女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4)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活动中,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自救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定期开展学校科技节、科技周等常规教育活动,设立科普教育长廊、板报,营造师生自由讨论的文化氛围。
    (5)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作用。鼓励中小学校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会议等形式,对家长育儿观念、方法给予指导,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鼓励家长为未成年人进行科学探究、科学学习提供条件,引导未成年人广泛接触自然、社会,培养未成年人亲近自然的情感。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1.主要任务
    (1)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护耕地、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生态家园,应对突发事件,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提高农民掌握和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生产、增产增收致富的能力,并将普及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注重就地就近就业,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和崇尚科学文明生活的需要。
    (4)提高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
2.主要措施
    (1)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大力开展面向农民的科学教育活动,建立适应需求的农村科学教育培训体系。发挥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成人文化教育机构、农业科教与网络联盟、大中专院校、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
    (2)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多层次的农民科技培训。结合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民创业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星火科技培训、双学双比、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围绕农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清洁能源、农机维修等,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和新开工建设项目的需求,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培训。对有技术和资金并有创业意愿的农民,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加强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3)全面实施“科普助推都市农业行动计划”。围绕 “两型社会”建设,组织实施“科普助推都市农业行动计划”,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设施,力争到2015年,全市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行动计划、科普助推都市农业行动计划项目数达到300个。深入开展农村科普示范创建活动,到2015年,在远城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5个,实现村一级科普“站、栏、员”全覆盖。
    (4)建立农村群众性科普活动的长效机制。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农村科普活动,建立起农村群众性科普活动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知识产权日等活动,探索“常下乡、常在乡”的科普工作机制。大力开展节约资源和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等宣传,开展反对封建迷信、反对邪教、远离“黄赌毒”等科普活动。
    (5)培育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体系。加强农村科普示范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示范县项目、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乡村清洁工程等惠农工程。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建立科普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推广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先进经验。健全完善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乡镇企业等发展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对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骨干农民和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以及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开展科普工作培训,重点加强对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机构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发挥街(乡、镇、场)科协、社区(村)科普小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业专家热线工作室和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机构在农技服务中的作用,组织专家咨询服务和志愿者队伍,发挥农业专家、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的科普宣传、科技咨询服务作用,形成动员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有效机制。
(三)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1.主要任务
    (1)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2)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3)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4)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主要措施
    (1)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创业培训,加强对在岗职工、新成长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等的职业技能培训。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中国青年就业创业行动,组织青年技能训练营,开展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特别注重对外来务工人员科学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和科学素质特点,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科学素质水平,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新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举办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建立市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法制建设,进一步促进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和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
    (2)建设日常性职工科普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举办面向职工的专题讲座,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乡镇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开展送科技活动。在企业内部刊物、广播、闭路电视、局域网络上开办科普专栏,设立科普橱窗、职工书屋等,充分利用有关实验室、产品陈列室等建设科普宣传阵地。加大面向科技工作者的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心理培训等宣传教育活动。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问题,着力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3)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继续深入推进“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创建创新型班组(车间)、创新型企业活动,着力打造一大批学习型、创新型、技能型团队。在企业广泛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大力实施厂会协作和金桥工程。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1.主要任务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和教育培训工作,着力培养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执政能力,提升科学决策与管理水平。
    (2)促进学习型机关的建设,切实增强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2.主要措施
    (1)开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教育培训。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各级科技行政管理干部、科研机构负责人和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负责人等的科学教育培训。将科学素质教育内容列入教学计划,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和专业教材,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2)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开展各类科普活动、营造良好宣传氛围。举办科技知识讲座、科学素质竞赛、主题演讲和科学素质大讲堂等各类科普活动;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实地参观科研单位和科普场所。推动报刊、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等创办科学素质的专版、专题、专栏,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3)在学习型机关建设中注重培养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将科学发展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等战略思想以及我市科技发展规划等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自主培训时,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培训。
    (4)在选拔录用、综合评价工作中体现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要求。在领导干部公开选拔题库中,进一步丰富与提高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内容。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强化对科学素质的测查。探索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监测、评估标准制定工作,逐步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
(五)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1.主要任务
    (1)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2)提升社区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激发社区居民提升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围绕建设文明和谐的学习型社区,提升社区科普服务能力,发展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2.主要措施
    (1)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围绕安全健康、节能环保、防灾减灾等内容,开展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社区科普大讲堂、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发挥社区在提高居民群众科学素质、服务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面向全体居民开展科学生活、安全生活、健康生活等宣传和教育活动,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提升自身素质、适应城市生活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2)实施科普助推幸福社区行动计划,加强社区科普工作。充分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建立完善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等基础设施,拓展和发挥科普功能。结合社区信息化建设,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型传媒等功能。健全街(乡、镇、场)科协、科普协会,社区(村)科普小组等网络组织。建立健全社区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社区、楼宇、家庭等创建活动。
    (3)搭建社会化的社区科普工作格局。有效整合社区内及周边科普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鼓励学校、学会、科研院所、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积极参与社区(村)的科普活动。
    (六)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1.主要任务
    (1)加强教师科学素质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科学素质和水平,培养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队伍。
    (2)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适应不同对象需求、满足科学教育与培训的要求。
    (3)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基地,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
2.主要措施
    (1)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实施中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举办各类科学教育研修班、研讨会等,推进实施中小学各学科教师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按照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探索中小学科学课程专任教师培养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和培养渠道,提高中小学科学教师培养质量。组建强有力的科学教育专业支持队伍,深入基层,引导并推动中小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教学研究,组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科普讲座等活动,帮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
    (2)推动科技与教育结合、共同推动科学教育的有效模式。提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科学教师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继续实施科教合作共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项目。推动有条件的中学科学教师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与项目培训。
    (3)整合科技教育资源、提高培训教材质量、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进一步提高科学课程教材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吸引力。根据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特点和需求,加强各类人群科学教育培训的教材建设。加强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促进教学方法手段的变革,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先进教学理念,增强教育教学效果。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科学教育培训,改革与探索成人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4)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条件建设。逐步建设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实验室、图书室,充实科学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图书等,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继续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网络资源建设,支持和鼓励现有科学教育网站扩大科学教育资源的容量。支持和鼓励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高质量服务网站的建设,通过相关网络媒体,使中小学科学教师和中小学生能方便快捷地从网络、图书馆获得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
(七)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1.主要任务
    (1)繁荣科普创作,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开发。围绕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适应社会和公众的需要,注重科学与艺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开发一批优秀科普作品。
    (2)集成国内外科普资源及信息,建立共享交流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3)促进科普资源开发制作的社会化,积极推动科普资源产业发展。 
2.主要措施
    (1)促进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发挥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的科普创作热情,把科普作品的创作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推介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公众的认知度。探索科普产品的新形式,开发适用于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三网融合”需要的新型科普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科普产品,借鉴国际先进科普创作理念和方法,促进我市科普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2)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积极探索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充分发挥科技社团联系科技工作者及科普创作团队的作用,选择适宜向公众传播的科技成果,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的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和负责人将科研成果向社会公众传播,扩大科研成果对社会的影响。 
     (3)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科普产品制作的产业发展。以公众科普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引导、优化和调节作用,推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社会团体从事科普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培育科普展览策划、研制、使用、推广的一体化产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制定展教资源技术规范和设计制作机构资质认定办法等,促进科普产业的良性发展。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推动逐步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
    (4)构建数字科普资源网络平台。调动拥有数字科普资源的各方面力量,建设数字科技馆等科普资源网络平台,构建支持视频、音频和图像等多媒体形式的交互式科普信息内容的集成平台、发布平台和管理平台。培育和扶持一批对公众有较强吸引力的优秀科普网站,建立各类兼具知识传播和科学实践功能的专题虚拟科学体验区,构建包括观察认知、探索体验和实验制作等众多主题的虚拟科学乐园,使公众通过人机交互等方式体验科学的过程。
    (5)构建实体科普展教资源平台。开展基础性、原创性研发。加强科普展教品内容的整体设计,围绕公众关注的科学热点、难点和突发事件,制订重点创作选题规划。着力开发优秀、原创性科普展教品,加强展教衍生品的研发和推广,研制全市普适性展教品与专业特色展教品相结合,丰富各类科普设施的展示和活动内容。将社会教育资源转化为科普展教品。重点将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动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相关方面的教育资源开发、转化为科普展教品。将开发科教影视节目、科普图书、挂图等展教资源与各类科普基础设施的展教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活动效果。推动旅游景区、农业观光园、绿色生态园等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特色科普展教活动。
(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1.主要任务
    (1)提升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质量。
    (2)加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
    (3)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2.主要措施
    (1)制定鼓励大众传媒开展科技传播的政策措施。推动电视台、广播电台增加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出版单位增加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综合性报纸增加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加强科技专栏建设。推动各类大众传媒机构参与科普产品的开发与制作。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等科普产品在农村发行和使用。积极培育市场,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
    (2)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与科技传播能力。开展大众传媒从业者科学素质培训,增强其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中的主动性与责任感,增强坚持科学态度、自觉抵制伪科学、反科学的意识。定期举办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交流活动,提高媒体从业者科学引导公众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加大节能环保宣传,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
    (3)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培育读者量大、知名度高的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专版。加大电视台科教频道建设力度;鼓励支持将“科技之光”、“科普大篷车”等电台、电视台科技栏目办成精品栏目。
    (4)加大新兴媒体开展科技传播的力度。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培育、扶持若干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网站和虚拟博物馆、科技馆。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发挥网络科普联盟的作用,促进网站之间开展科技传播的交流与合作。
(九)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1.主要任务
    (1)增强科普基础设施的整体服务能力,增加公众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
    (2)优化科普资源配置,增加科普基础设施总量,形成较为合理的全市整体布局。
    (3)完善科普基础设施长效发展的保障体系。
2.主要措施
    (1)统筹协调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年)》,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加快对现有科普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满足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
    (2)加大科技类场馆建设。实施武汉科技馆新馆建设项目,“十二五”时期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体现地方特色、突出专业个性的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与改造。整合利用社会相关资源,每年兴建、改建或者命名一批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鼓励、推动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工业科技类博物馆或者产业科技类博物馆。
    (3)开发开放科普教育基地。发展国家级、省级和市、区级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各行业部门和地方优势,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把部门工作与科普工作有机结合,建设不同功能的行业科普基地。推动科研机构和大学面向公众开放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科研设施。推动青少年宫和青少年实践基地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增加科普内容,完善科普教育的功能。鼓励高新技术园区开展科普活动,有条件的企业面向公众开放研发机构、生产设施(流程)或者展览馆,并根据自身特点建设专门科普场所;引导旅游景点、公园等经营性旅游场馆强化科普教育功能。
    (4)大力发展基层科普设施。依托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等,拓展科普教育功能,建设区级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依托街(乡、镇、场)、社区(村)的文化站、广播站、中小学校、职业培训学校、党校(党员活动室)以及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技协、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的公共设施,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家书屋和农民科技书屋工程、科技大院等重点项目,增加科普图书、挂图、声像资料以及有关展示设备,丰富科普教育内容,建设科普活动站(室)、科普图书室、社区科普学校(大学)等基层科普阵地。有条件的中小学根据科学课程的需要,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基地,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园、绿色生态园和科技示范园,增强其农业科技教育服务功能。
(十)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1.主要任务
    (1)着力提升科普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
    (2)优化科普人才队伍结构,稳定专职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兼职科普人才队伍,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大力培养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
    (3)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2.主要措施
    (1)加强农村实用科普人才培养。依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基层科普组织人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业务骨干、农村科技带头人和基层科技、教育工作者以及离退休人员,积极发展科普员队伍,向群众传递科技信息,组织群众参与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利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函大等,采取培训、示范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农村实用科普人才,提高科普服务能力。发挥农村科普示范户、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骨干等农村科普带头人的示范作用。
    (2)建立社区科普人才队伍。结合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社区科普大讲堂等活动以及科普助推幸福社区行动计划,建立社区科普宣传员队伍。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科普组织、科普场馆、科技团体、社区科普大学等,建设社区科普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鼓励学校、学会、科研机构、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企、事业单位和部队的专业人才积极参与社区科普活动,建立社区科普人才队伍交流协作机制。
    (3)发展企业科普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企业科协、企业团委、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开展职工技能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培养和造就企业实用科普人才。
    (4)积极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结合中小学科学课程和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普活动,重点在中小学、科普场馆和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建立专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依托科技专家、大学生志愿者、老科技工作者等建立兼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加强对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其开展科学技术教育、组织策划科普活动的能力。
    (5)大力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科普志愿者协会、科普志愿者服务站等组织,为科普志愿者施展才能提供服务平台。鼓励老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在职科研人员、传媒从业者参加科普志愿者队伍。在大型主题科普活动和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的展教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的作用,为其提供参与科普实践的机会。
    (6)加快高端科普人才培养。办好科技传播和相关专业,跨学科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普人才。加大科普创作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培养一批高端科普创作与设计人才、团队与组织。鼓励和支持科学家、技术专家积极投入科普创作、科普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发挥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媒体、科技社团的作用,在实践中培养一批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人才。结合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培养一批策划、设计、制作、传播能力强的科普传媒人才。加大科普研究项目资助力度,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普研究团队开展科普理论研究和交流。加大中青年科普研究人才培养力度。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各区、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负责落实《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重点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绩效目标管理考核范围。
    2.各级政府每年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促进《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重大政策和措施,协调解决实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听取各成员单位的年度工作报告。
    3.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成员单位落实相关任务。完善全民科学素质纲要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充分履行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二)完善保障条件
    1.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科学素质纲要》,全面推进我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法制化。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普工作,使之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规划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2.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繁荣科普创作,提升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加强科普基础设施、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有关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法规,研究制定扶持科普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充分调动科技、教育、传媒等社会各界以及大学生、离退休科技工作者等社会群体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其优势和作用,不断壮大科学素质工作队伍。
(三)加大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经费的投入水平,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科学素质纲要》的顺利实施。各级政府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承担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任务,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投入。鼓励捐赠,广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四)严格督促检查
    对各级、各部门落实《科学素质纲要》情况定期进行督促检查,推动工作任务的落实。做好工作总结,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建立和完善公民科学素质评估、监测和分析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监测评估和科普统计工作,将有关指标纳入全市社会发展统计体系,为我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