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展时代之风采,涵科技之神韵。“优秀科技工作者选树”是区科协于2018年开始的一项为鼓励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岗位建功的科普宣传活动。5年来,共有100名科技工作者荣获该称号。在此基础上,正逢党的二十大召开,我们将其中15位优秀科技工作者进行展播。
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我区不断实现更高水平科技创新的基础,是建设科技强区、现代化强区的关键。我们将更加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也将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愿我区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征程上团结协作、尽显才华!
让我们一起 喜迎二十大 追梦新时代 奋进英雄城!
用科技赋能治水,奋力书写水清岸绿的美好水环境蓝图
优秀科技工作者
岗位建功风采录
李尔
水环境质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大学毕业后,我就和水结缘,数年如一日致力于水环境研究与水生态改善。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能为城市和人民生活环境改善贡献一己之力,我深感幸运,尤其是看到团队设计的项目、研发的成果为众多城市改善水环境发挥了作用,我倍感自豪和欣慰。
专注水环境的工程设计
近年来,我先后主持及参与完成了400余项国家和省市大、中型水环境工程设计,其中大东湖污水深隧工程、亚行贷款武汉城市环境改善项目、武汉市“清水入湖”工程、光谷一路排水隧道工程、北湖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工程、武汉市经济开发区重点湖泊综合整治工程、汉口西部地区截污工程、武汉市城市排水泵站改造工程、三峡左岸乐天溪污水处理厂工程、丹江口市牛河污水处理工程、乌海市污水处理厂工程等项目,为武汉及相关城市的水环境改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20年9月投入运行的武汉大东湖污水深隧工程,全长约20km,服务面积约130km2,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长距离污水传输型深层隧道,武汉市每天有近1/3的污水经过这条深隧输送至北湖污水处理厂处理,截至目前,已累计输送污水超3亿吨,为大东湖流域水环境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我和团队设计的工程和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省级工程设计一、二、三等奖共30余项。
潜心水环境的技术研究
在2021年全国排水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作为公司水环境学科带头人,我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在水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武汉市典型区域排水体制研究与运行效能评估、武汉市重点区域排水应急项目研究、城市雨水径流量和雨水管网设计重现期对工程投资影响的研究等10余项课题,并主持编制了《武汉市排水管网混错接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许多课题研究成果为实际工程设计和运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例如武汉市典型区域排水体制研究与运行效能评估的研究中,针对位于武昌主城区的巡司河流域水环境尤其是河道和排水管网系统存在的问题,我通过多次现场踏勘、调研和试验,提出了基于数学模型的系统化解决方案,该研究相关成果为巡司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提供了重要的设计依据,也为改善区域水环境状况奠定了基础。
目前,已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并获授权国家专利22项。这些成果为公司及其它设计单位的工程设计和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致力更专业的团队建设
独行快,众行远。
我深知只有打造出强大的团队,才能凝聚起治水护水的磅礴力量。近年来,我致力于团队的技术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每年组织公司团队成员专题讨论研究、专业技术学习、现场参观和学习不少于60次,我个人也先后多次在国内各大专业论坛上作学术报告。目前,团队成员中具有教授级高工和高工等高级职称人员数量已占团队总人数的40%,并已分获各类设计和科研奖项数十项,编制10余项专业技术标准和规程。
虽然平时的工作已相当繁重,但我从未停止对团队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为公司锻造一支富有战斗力、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水环境设计和科研团队,是我的职责所在、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