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展时代之风采,涵科技之神韵。“优秀科技工作者选树”是区科协于2018年开始的一项为鼓励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岗位建功的科普宣传活动。5年来,共有100名科技工作者荣获该称号。在此基础上,正逢党的二十大召开,我们将其中15位优秀科技工作者进行展播。
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我区不断实现更高水平科技创新的基础,是建设科技强区、现代化强区的关键。我们将更加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也将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愿我区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征程上团结协作、尽显才华!
让我们一起 喜迎二十大 追梦新时代 奋进英雄城!
身处这伟大时代,我愿努力成为良医,怀仁心,练妙术,补不足,学不已,践行好天职,肩负起使命。
优秀科技工作者
岗位建功风采录
田洪涛
外科医生,离不开手术刀,它塑造着伤者的健康、塑造着医者的职业。患者的认可、师长的教导以及社会的期许.....要求这把“手术刀”在新时代去更好地践行天职,肩负使命,为建设全民健康的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1997年,同济医学院开学典礼。中国外科学创始人裘法祖院士的一句话,成为我从医的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25年,因知足,我能正确认知成绩荣誉的获得是一时的;因知不足,我能心无旁骛地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因不知足,在科研与教学上,我也从不放松创新进取、踏实肯干的心态。
治病救人 仁心妙术愈伤患
从医学生成长为医学工作者,每年数以千计的手术与门诊,“学”一字贯穿始终,不断总结、交流继而提升,我的治疗理念和技术逐渐得到了大量患者的认可,门诊及手术量每年都大幅度上升,逐步担任治疗组长,承担更多的医疗任务。践行自己作为医者的责任。
多年的临床工作,让我养成了始终从患者的立场考虑问题的习惯。面对患者,我都自问:如果我自己是病人,我希望怎样被治疗,我会获得怎样合适的方案?在担任治疗组长之后,更集团队之力,惠及省内外广大患者。患者的每一面锦旗,都让我觉得团队受到认可,也是践行的最直接动力。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我亦主动请缨奔赴前线,成为一名“大白”,在急诊室接诊患者,用行动诠释一名医生的责任。
钻研临床 新方良器解顽疾
2016年我被医院选派前往美国西奈山学习关节外科技术。2017年前往德国数家关节外科中心进行技术交流。回国后,在医院领导、师长的大力关怀和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逐步将大关节置换平均住院日下降到3天左右,远低于当时国内平均的14-21天。2018年,我们实现了关节置换的日间手术。2019年,尝试将单髁膝关节置换住院时间缩短至11小时,成功开创了中国关节置换日间手术的先河。2019年该项目获得国家卫健委改善医疗服务计划全国擂台赛金奖,2020年项目又获得全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并得到了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媒体的报道。
为实现关节置换这四级手术的日间手术,我们课题组还创新研发了智能测压止血系统,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监测系统等项目,实现了患者快速、安全、高质量的关节置换治疗过程。目前已获得30余项专利,3项一级新技术新业务。相关临床研究已经发表于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并牵头撰写了《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日间手术围手术期专家共识》,制定了行业标准。
坚持创新 科研成果促发展
经过多年积累,我也逐步形成了基础科研的优势领域,并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团队,科研工作有序有力地推进。近年来,我们团队陆续在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影响公众健康的重大疾病领域的研究获得了一定突破性的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Experimental & Molecular Medicine等国际一流期刊上。科研成果支持我们在临床开展新技术新方法为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治学育人 薪火相传培新材
在医学院,我担任了本科生班主任、研究生导师,这让我有机会将最经典的医学知识、多年的临床经验、先进的学科进展传递给学生们,期冀为他们的临床工作夯实基础,做好引路人和传棒者。
作为本科生班主任,我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讨论医生生活、医疗技术等问题;邀请各行业专家来班讲座,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前沿等知识。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近5年培养研究生3名、住院医师培训医师2名,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得湖北省铜奖。学生们都在自己负责的领域发表了论著文章,超额完成研究生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