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之家

最美科技工作者 | 熊念:扎根基层,一心一意为患者的“海归医学专家”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6/2 16:20:39
字体显示:  【】  【】  【

      近日,经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科技厅、中科院武汉分院、省国防科工办评定,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江汉区科协兼职副主席熊念被评为湖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并入选2022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名单。
熊念:扎根基层,一心一意为患者的“海归医学专家”
      熊念,男,中共党员,1984年7月6日出生,哈佛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医学博士,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简称“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成长于湖北一个小县城的熊念从小看到缺医少药的情况,他立志成为一个让人民信赖的好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高考时,勤奋好学、品学兼优的他以高分被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录取,踏上了一条从医之路。工作以来,他始终心系患者,不断攀登医学高峰;他热衷公益,在偏远山区和基层悉心帮扶;他大力推行健康科普,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熊念2011年海外留学归国后就职于协和医院,全身心投入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PD)以及其他运动障碍疾病(肌张力障碍和肉毒毒素治疗等)研究,多年来围绕PD发病机制和疾病修饰治疗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LANCET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6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56篇,总影响因子超过300,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科技部十三五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2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他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首次证实甲氰菊酯是PD危险因素。首次在国内建立稳定的鱼藤酮大鼠PD模型。首次报道神经胶质细胞机械敏感钙通道蛋白TRPV4介导神经元损伤的重要机制、首次报道了Nedd4-2 基因敲除可改善 PD 小鼠运动障碍、首次证明雷帕霉素的神经保护作用与自噬增强、神经胶质细胞的抗炎作用均有关。在帕金森病神经保护治疗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首次报道葛根素可改善噪音引起的听力损失小鼠听觉功能、首次报道了自噬增强剂丙戊酸和卡马西平,线粒体保护剂恩必普对PD的神经保护作用。帕金森病临床转化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首次报道相关基因多位点突变(CYP46-rs754203,Fas-rs1800682)与PD的关系,国内首次报道腔隙性脑梗死和轻度帕金森样体征关系的研究、首次报道普拉克索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疲劳的相关性研究,建立了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帕金森病数据库。
      他对睡眠障碍疾病进行了有效研究。以神经内科为中心,将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老年科、耳鼻喉科、头颈外科等睡眠疾病相关的学科进行整合,建立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睡眠中心,并以睡眠医学中心为基础,成立了江汉区基层睡眠学会。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给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群众和广大患者带来了严重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他的团队通过对5万余名居民进行线上调查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大众的心理问题普遍较为突出,失眠的发生率高达29.2%,医务人员失眠的发生率更是高达38.9%。课题组收集整理了119名PD合并新冠肺炎的患者睡眠障碍的各类临床表现、量表问卷数据和相关检查资料,将研究成果发表在Sleep Medicine上,申报相关省市级科研项目4项。
      他热心公益事业。主动向组织申请到医疗技术落后的偏远山区进行帮扶,先后在鹤峰县中心医院、茅箭区人民医院驻点帮扶,协助当地开展肉毒素注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等新技术,改变了当地“大病看不好”“小病不好看”现状。结束支援后,他仍长期坚持为偏远地区群众进行疑难病例免费会诊。
      2019年,他受协和医院委派,来到协和医院托管的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担任院长,全面负责医院运营,打造“1+1+12”紧密型区域医联体。他打造协和名医工作室,引进大量协和名医下沉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坐诊、查房、指导手术,医院开展了200余项新业务新技术,实现了SCI论文、市级重点专科创建、特色专科打造等多个重大突破。他进一步强化基层诊疗服务能力,实施“1位院领导+3个职能部门对口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帮扶模式,下派专家团队和管理骨干,组建成立护理专科联盟、糖尿病专科联盟、呼吸疾病专科联盟、脑卒中专病联盟、睡眠专科联盟等5个医疗专科联盟,推进医疗同质化。医院托管的唐家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为协和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基层实践基地和医学生临床实践基地,并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验收,成为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样板。
      他科学抗疫,圆满完成定点医院任务。2020年初,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被列为全市第一批发热患者定点诊疗医院后,他带领医院800余名职工舍小家、顾大家,坚持科学防疫,接诊患者15000余名,收治患者1205人,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积极贡献。工作中,8小时完成发热门诊改造,成为全市第一家完成改造、投入使用的发热患者定点诊疗医院;发挥医学专长,与武汉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各方专家一道为重症患者救治出谋划策,在最短时间内改造完成一个PCR实验室。医院是武汉市第一家、以标准实验室开展核酸检测和IgG、IgM抗体检测的二甲医院,是武汉市第一家开展ECMO技术的二甲医院,为4名患者开展了ECMO新技术,为41名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治疗,有效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开展多项新冠肺炎相关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20余篇,有效推动了医院新冠肺炎临床救治工作的提升。

      他大力推行科普工作。积极履行江汉区科协兼职副主席职责,充分发挥“三长”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作用,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融入日常工作,为助力基层围绕健康中国蓝图,打造健康湖北、健康武汉、健康江汉作出了积极贡献,个人“三长”工作创新案例被评为全省基层科协“三长”工作创新案例。带领医院成功创建首批武汉市专家科创工作站,打造高质量科普工作平台。组建百人兼职科普宣讲团,邀请院士、中国科协“科普中国”专家团成员、中国科学院武汉科学家科普团团长等顶级科普专家来院授课,提高科普讲师水平。借助湖北电视台、《武汉科技报》等第三方媒体优势和资源,创建融媒体科普联合阵地,搭建“心情科普讲堂”等线上科普工作平台。立足于产科、神经内科、睡眠医学中心等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推出了科普视频、科普书籍、科普展览等科普方阵。主动参加江汉区科普惠民“益+医”联盟,积极参与武汉市科普剧大赛、武汉教育电视台“科学讲堂”录制、江汉区科协“科普短视频大赛”等科普活动,其中《GLU探戈》获评武汉市科普剧大赛一等奖。首次将睡眠医学中心、疼痛医学中心、代谢疾病诊疗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专科技术“搬”进大健康博览会展示,受众超过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