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随着冬天气温的降低,冻疮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初冬或早春是冻疮易发的季节。其主要原因是皮肤在0~10℃的低温环境、潮湿或冷暖急变时,导致局部的小动脉发生收缩,时间长了,就可引起动脉血管的麻痹而扩张,静脉淤血,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病。
此外,患者自身皮肤的湿度改变、末梢微血管畸形、自主性神经功能紊乱、营养不良和内分泌障碍等因素也可能引起发病。同时,缺乏运动、手足多汗潮湿、鞋袜过紧和长期户外低温下工作等因素均可诱发冻疮的发生。冻疮一般分为三度。一度冻伤表现为皮肤苍白、麻木,进而皮肤充血、水肿、发痒和疼痛。二度冻伤除皮肤红肿外,还会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疼痛较重。三度冻伤则导致局部皮肤或肢体坏死,出现血性水疱,皮肤呈紫褐色,局部感觉消失。
民间流传着一些治疗冻伤的方法,例如用雪搓、用火烤、热水浸泡等,实际上这些方法都是不合理的。
雪的摩擦可以降低冻疮部位的皮肤温度,加重冻疮的病情。受冻后不宜用热水浸泡或取火烘烤,这是因为受冻部位温度骤增后,局部组织代谢活跃,组织对营养的需求增加,而受伤的血管功能无法马上恢复,局部组织血流不畅,加重了局部的营养不良,容易造成组织的缺血坏死。同时,由于冻疮部位的皮肤感觉迟钝,容易造成皮肤的烫伤或灼伤。正确的做法是慢慢地用与人体体温接近的温水浸泡患部使之逐步升温,也可将冻伤部位置于怀中或腋下复温。
冻疮的治疗效果不好,重在预防,加强身体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对寒冷的抵抗力;注意防冻、保暖防止潮湿,不穿过紧鞋袜。(纪光伟)
上一篇:气温降低,血压升高怎么办?
下一篇:莫名斑秃 或是“甲亢”捣鬼